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可持續發展
生態系統服務是指生態系統與生態過程所形成及維持的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條件與效用。隨著對發展理念認識的加深,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對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
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作為表征區域可持續發展水平的一項綜合指標,其價值是區域生態環境變化結果的綜合化與定量化,其變化與社會經濟活動密切相關。社會經濟規模較小時,生態系統的自我更新遠超過對其功能的利用,于是人們更多考慮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利用生態系統功能;如今社會經濟規模迅速擴大,對生態服務功能的依賴性、利用強度迅速加大,其自我更新的規模已經小于利用量,導致生態系統功能的喪失和對經濟社會系統支撐能力的降低。
生態環境容量是有極限的,超越環境容量就屬于不可持續發展,而環境容量正是區域生態系統所提供生物資源與生態服務功能的客觀量度。因此,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對區域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具有約束性的重要因子,經濟高速發展對區域環境容量的要求會更高,必須要有對應的生態系統服務來適應。依據生態經濟協調度(Ecoeconomicharmony,指同時期單位面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變化率與單位面積GDP變化率之比,下文以EEH標識)可將人類社會經濟活動與生態功能關系劃分為以下幾種情景:
EEH≥1表示研究期內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增長不低于經濟的增長速度。此時區域現實會有兩種:一是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協調性非常好,區域生態經濟發展為高度協調水平;二是如果區域在研究期的初始段內,經濟發展已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為提高區域生態系統對經濟和社會系統的現實支撐能力,不得不進行生態保育、提高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此時,經濟發展顯著受制于生態環境約束。
0≤EEH<1表示研究期內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增長低于經濟的增長速度,但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在增加;經濟發展沒有造成生態環境的惡化,但存在潛在危機。EEH值越小表示生態經濟協調水平越低。為進一步體現生態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對EEH值大小所代表的情景再劃分為兩類:0.5≤EEH<1為中度協調;0≤EEH<0.5為低度協調。
-1≤EEH<0表示研究期內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增加為負,社會經濟發展已經對生態環境產生負面影響,區域生態經濟發展水平為不協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沖突。此情景下同樣劃分為兩類:-0.5≤EEH<0為低度沖突;-1≤EEH<0.5為中度沖突。
EEH<-1表示研究期內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降低,生態環境惡化,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高度沖突,生態經濟發展為不協調,區域發展為不可持續。
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在當前普遍存在,人類在利用多種生態系統功能的同時,也在強烈影響生態系統的功能,除少部分有利于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穩定與提高外,更多的是導致了一系列生態系統的退化,進而引起功能的喪失或降低。社會經濟發展離不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巨大支撐,合理地利用它,既可以最大程度地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又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其中的關鍵是準確把握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利用度。筆者認為,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利用應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利用上的綜合性。要促進各項生態系統功能的綜合利用,保持其各項功能的平衡性。生態功能的變化常常是一種功能的獲得會造成另一功能的削弱甚至喪失,在價值量評估中,也許總體不會變化,但會造成其結構的變化。各功能要協調利用、平衡利用,不能因為過度利用某一項功能,而造成其他功能的嚴重降低甚至消失。
第二,時間上的持續性。目前條件下,如果人類活動超過了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修復限度,就會使其出現功能性紊亂。應該懂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上的影響往往是潛在的,生態環境退化往往需要經過后代幾千年乃至百萬年的努力才能得以逆轉或根本無法逆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有序、持續利用,不應只限于眼前,還要著眼長遠。
第三,空間上的平衡性。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平衡利用要從區域整體來考慮。針對各地區不同自然地理條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區域生態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全局出發進行合理的區域功能搭配。以區域生態安全為目標明確各區生態系統功能定位,進行區域整體生態功能優化組合與配置。
第四,建立分區監測、評估和預警機制。要明確區域發展的主體功能,加強重點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保育,嚴密監測生態功能變化的區域差異性。通過生態區評價、生態功能分區等工作,構建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持續利用的政策框架和實施方案。
第五,以生態系統功能持續利用為目標優化經濟布局。區域的經濟、資源開發活動必須與生態環境背景條件緊密結合。需要各地明確自己在生態功能維護、區域社會經濟整體發展中的定位,根據自然資源稟賦和經濟結構的差異,合理調整區域經濟的布局以及各區域本身的產業結構。
當前,我國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已非常突出,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得到了全社會普遍認可,只要措施得當,對當前的政策、制度和行為習慣進行重大調整,仍然可望在滿足對生態系統服務不斷增長的需求的同時,避免生態系統退化和服務功能大量喪失,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山東經濟學院經濟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
編輯: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