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豪華型“海綿城市”不如內澇預警更現實
前不久的持續(xù)強降雨,讓武漢市成為內澇重災區(qū)。
“雖說今年的降雨強度超過往年,但一些道路的積水確實比以往退得快了。”武漢大學水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伍新木表示。
相對往年雨季的全民吐槽,武漢大學這個著名“看海”之地漬水緩解了很多,而一些邊遠城區(qū)受災卻更重。
這輪降雨已達百年一遇標準,內澇城市也不止武漢一地,至7月底,全國有近百座城市深受漬水之困。這種情勢大大刺激了全國范圍內的“海綿城市”建設。
如今,全國已有30個城市進入中央財政支持的海綿城市試點范圍,還有更多地方政府借助PPP模式開工建設海綿城市項目。
從“灰色”到“綠色”
“城市是門科學,像人體一樣有經絡、脈搏、肌理,如果不科學地對待它,它會生病的。”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的這句話,點出了海綿城市建設的精髓。
2013年,伍新木受邀去英國考察。在英國中部,著名國際建筑設計公司Gensler設計的一座物流分揀基地,讓他嘆為觀止。
這座頂蓋完全封閉的建筑占地20萬平方米,面積相當于兩個武漢火車站。奇妙的是,它在不依靠外界自來水系統(tǒng)的情況下,能實現水源的自給自足。
秘密在于,該基地有套隱蔽在地面的雨水再利用系統(tǒng),可把降水收集起來用于沖刷廁所、洗臉、洗澡,廢水經處理后可循環(huán)使用。
不過,對人類而言,一座建筑實在是太小了。我們的“野心”,是在更大范圍內,讓雨水得到更好的管理,特別是在現代城市里。
2011年3月,中國海綿城市倡導者劉波,參與撰寫全國政協(xié)十一屆四次會議第297號提案《科學利用與管理城市水資源的對策建議》,在全國首次提出海綿城市建設思路及系統(tǒng)解決方案。
劉波是湖南常德人,2006年3月擔任常德市歐盟亞洲環(huán)境支持項目聯絡辦公室中方協(xié)調員。赴歐盟考察時,他首次接觸到了海綿城市這一概念。
“海綿城市是一個借用物理現象比喻的概念,指城市應當像海綿一樣,發(fā)揮建筑、道路和綠地等生態(tài)系統(tǒng)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功能,實現雨水自然積存、滲透、凈化的發(fā)展方式。”劉波對《支點》記者說。
7月初強降雨中,發(fā)生內澇的南方城市很多。7月2日,一場130毫米雨量的降雨襲擊了劉波的家鄉(xiāng)常德,造成多處路段內澇積水,城區(qū)交通混亂。
“與國內絕大部分城市一樣,常德過去一直走大規(guī)模開發(fā)的老路,重視路面硬化。每逢大雨,往往依靠管渠、泵站排水,追求‘快速排凈’,結果逢雨必澇、旱澇急轉,因為強降水不可能完全通過管道排出。”在劉波看來,海綿城市要反思“灰色”建設理念,提倡“綠色+灰色”。“綠色”是環(huán)保、生態(tài)手段,“灰色”指圍湖造田、路面硬化的大規(guī)模開發(fā)模式。
比如,通過屋面雨水積蓄系統(tǒng)將雨水簡單處理,用作廁所沖洗和庭院澆灑;恢復原有河湖、濕地、民間坑塘等自然“海綿體”……這都是綠色方式。
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zhèn)化工作會議的講話中強調:“提升城市排水系統(tǒng)時要優(yōu)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yōu)先考慮利用更多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存積、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
中央明確提出建設“海綿城市”,讓劉波無比欣喜。一年后,隨著住建部印發(fā)《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試行)》,標志著海綿城市從技術上“落地”。
伍新木對海綿城市建設理念亦表示認同,“它契合了現在國內城市發(fā)展新階段,是社會和老百姓的自然需求——要有高樓、寬闊馬路的階段已經過去了,現在人們更注重城市的生活品質,不希望一下雨就發(fā)大水,連地鐵也坐不了。
編輯:wanglongzhao
相關閱讀
襄陽市出臺海綿城市建設規(guī)劃
讓雨水自然滲透、就地消納,城市不再出現內澇。記者昨從襄陽市規(guī)劃局獲悉,《襄陽市中心城區(qū)海綿城市專項規(guī)劃(2016—2030)》獲市政府批復。【詳細】
老城新生:武漢“海綿經驗”或全球推廣
近日,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的綠色生長項目組來到武漢,計劃將武漢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活動作為【詳細】
觀察:國家級海綿城市“延遲交卷”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財政部等部委聯合開評了首批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按照申報要求, 試點海綿城市建設周期為兩年。但3年過去了,本該去年就驗收的項目到目前為止還在緊鑼密鼓地建設,這是為什么?【詳細】
上海浦東:大力推廣海綿城市道路核心技術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浦東新區(qū)第九屆學術年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