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遺產如何成為城市更新的“文化引擎”
城市更新是城市化的必然過程。2024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7%,從國際經驗和城市發展規律來看,城市更新成為轉變城市發展建設方式、應對“城市病”的必然選擇。工業遺產是城市工業文化的重要載體。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楊浦考察時充分肯定楊浦濱江從昔日的“工業銹帶”變成了如今的“生活秀帶”。當前,傳統城市更新正在轉向有機更新模式,文化正在成為其中關鍵變量。近些年來我國城市更新中工業遺產再利用取得了積極成果,但仍存在以下三對主要矛盾。
歷史價值與經濟效益的矛盾。城市更新中工業遺產改造必須平衡好歷史文化保護與商業項目開發的關系,過度商業化必然導致工業遺產“空心化”。工業遺產再利用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其基本資金來源還是需要依靠政府和企業投資。另外地方政府出讓土地使用權導致建筑產權發生變化,極其不利于保留工業遺產。
活化模式同質化與特色打造的矛盾。工業遺產大部分是非文物性質的工業建筑,由于缺乏全面基礎性價值評估,審慎研判不足、創新性和文化性欠缺,導致大量項目局限于“廠房變文創園”的單一模式,缺乏對工業遺產獨特內涵的挖掘,無法圍繞工業文化打造特色業態。
政策協同性與操作可行性的矛盾。當前很多地方城市更新實踐基本由政府主導,其中,垂直更新模式通常是“政府主導、市場參與”,在實操過程中地方政府會出臺一系列垂直管理制度對城市更新予以規范,并具體督促執行。另外一種協作式更新模式,涉及多元主體,除了政府引導,更多體現市場為主、多元參與特色,核心目標是充分激活市場潛力,側重探索政策創新,通過制度保障多元主體的有效協作。這兩種模式都需要進一步探索如何更好規避多部門管理導致規劃分散、致使工業遺產改造中決策依據與實施反饋脫節的問題,政策系統性協同性尚待加強。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作過多次重要論述,這一系列重要論述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內容,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應從以下三個維度協同發力,推動工業遺產成為城市更新的“文化引擎”。
讓工業遺產在規劃理念上“立起來”。工業遺產保護利用首先需要突破傳統認知束縛。北京798藝術區最初面臨拆除時,正是藝術家自發進駐,發現了廢棄廠房不可替代的美學價值。這一認知的突破揭示了工業遺產的三重價值坐標:作為技術美學的物化存在,承載著人類工業文明的集體記憶;作為城市肌理的有機組成,維系著場所精神的連續性;作為創意經濟的空間載體,具有產業迭代的再生潛力。要以科學認知謀定整體規劃,使工業遺產與城市規劃相得益彰,為城市更新注入活力與內涵,實現工業遺產與城市建設和諧共生。
近年來,我國先后頒布了《推動老工業城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文物保護法治建設明顯進步,構建起比較完善的文物保護法律制度體系,為保護和利用的雙向奔赴有效護航。
讓工業遺產在融合創新中“活起來”。從“搶救性保護”邁向“創造性活化”,必須直面多元主體聯動的壁壘困局,促進形成“空間生產——內容運營——技術賦能”的多要素聯動閉環系統。行政壁壘突破重在建立跨部門的工業遺產聯席會議機制,如上海楊浦濱江通過規劃、文化、商務三局聯動,實現工業遺存保護與商業開發的精準對接。城市更新不能單靠政府大包大攬,還需要企業社會共同參與。要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多元參與的機制模式,基于法治化原則,按照市場化方式去推進城市更新。技術手段集成重在以科技手段助力工業遺產活化,既有空間改造也有內容賦能,利用數字孿生技術復原生產流程、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如青島啤酒博物館運用AR技術復原釀酒工藝流程,使靜態展陳轉化為沉浸式體驗,增強游客互動性;上海楊浦濱江舊倉庫轉型為AI實驗室,通過“遺產+科創”吸引科技企業入駐。要素配置優化重在妥善保護工業遺產物質遺存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和功能完整性。上海楊浦濱江保護得益于通過基礎性的全要素梳理摸排,對片區文化資源內涵進行深入挖掘。首鋼園通過“空間租賃+產業孵化+IP運營”模式,吸引騰訊體育等新業態入駐,形成文創產業集群。
讓工業遺產在可持續發展中“火下去”。城市更新不僅是民生工程,更是發展工程;工業遺產的活化不僅是空間重塑,更是城市文化基因的再生。評判工業遺產活化效能的核心標準,在于能否形成自組織生態系統、自迭代社會空間。不僅要“活”起來,更能“火”下去,才說明工業遺產在城市更新中實現了效能轉化、動能持續。重慶鵝嶺二廠文創公園項目初期通過網紅打卡實現流量聚集,中期著力引入獨立設計師工作室構建內容生態,后期發展出創意市集等衍生業態,最終形成“流量——內容——產業”的良性循環,將工業遺產轉化為城市更新過程中市民可參與、可體驗、可傳承的“文化基礎設施”,使其真正成為文化引擎,贏得最廣泛的社會認同和群眾參與。首鋼園作為近年來我國城市更新領域的標志性項目,能以其獨特的城市更新路徑成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重要支點與示范樣本,示范價值在于其能為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空間,促進產業多元化,推動城市經濟的復蘇與繁榮。
城市更新中工業遺產的活化,本質上是持續的文化再生產。從認知重構到實踐創新再到文化認同的重塑,工業遺產以“文化引擎”的特殊驅動力,助推城市更新走出“工業銹帶”,走向“生活秀帶”。
(作者系大連市社科院副院長)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建設國家公園和老百姓有什么關系?
今年我國啟動國家公園體制改革10周年。國家林草局自然保護地管理司副司長孫鴻雁31日表示,我國已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國家公園建設取得明顯成效【詳細】
山西:藏在文旅標語里的流量密碼
當一句句文旅標語成為照亮旅途的“流量密碼”,其真正意義早已超越文字本身。山西的系列標語,正是通過巧妙開啟多重文化體驗之門,讓游客在厚重的歷史與靈動的山水之間,尋得慰藉現代心靈的“詩與遠方”【詳細】
在城市更新中提升旅游吸引力
推進城市更新行動,要塑造和強化城市個性提高旅游吸引力【詳細】
江蘇無錫:工業老廠區煥新將建“鍋爐公園”
始建于1958年、承載著工業記憶與時代印記的老廠區,將煥新建成一個集生活居住、教育文化、濱水休閑、商業服務、研發辦公于一體的多功能復合活力新片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