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新業態,為城市生活增添更多亮色
近日,《北京市公園條例(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其中對“公園業態”作出具體規定,擬鼓勵“因地制宜發展高品質、特色化消費業態,打造特色品牌”。如今,城市公園的意義已不再局限于綠化、便民這種單一功能,而兼具人文、經濟、美學等多重價值,以多元業態融合發展的形式重塑大眾的生活方式,成為激活存量資源、增進民眾福祉的重要抓手。
無論是徜徉于園中書吧,還是呼朋引伴沉醉于露天音樂廣場,抑或是在文創集市流連忘返、發現驚喜……不斷豐富的公園業態,顯示出城市發展與公眾訴求的“雙向奔赴”,這也是建設好現代化人民城市的應有之義。
伴隨著城市更新、城市高質量發展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公園的內涵不斷豐富,文化遺產、自然與空間資源得到更充分的開發與利用,為多元業態發展創造了豐厚的土壤與環境。例如,北京市龍潭中湖公園相繼推出森林市集、摩天輪之夜等活動,此外還充分利用水域空間引入卡丁船、皮劃艇等時尚運動,吸引了眾多年輕人走進園中,備受歡迎。
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人們對公共文化服務的訴求也日趨個性化與多樣化,多元的公園業態恰好契合并滿足了這種訴求,成為豐富人們文娛生活的有益嘗試。例如,“公園20分鐘效應”帶火了口袋公園中跑道、球場等運動設施的建設,健康生活的理念得以更好落地;公園草坪音樂節備受年輕人青睞,那種打破束縛、灑脫自在的參與和體驗感正是不少人渴望的生活狀態。
當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公園,由此帶來的“流量”也成為飽含機遇的“寶藏”,如何盤活和用好這些資源,并將其轉變為真正的“留量”,需要公園經營者好好下一番心思。令人欣喜的是,一些可供借鑒的經驗正不斷涌現。例如,今年“五一”假期,深圳市公園客流量達626.3萬人次,增幅超60%,特別是深圳蓮花山公園、荔枝公園等精準把脈游客需求,在有效保護舊建筑資源的基礎上對場地進行翻新運營,順勢融合商場、街巷等消費場景,讓人們在這里品茗、飲咖、“嘆早茶”,拓展了消費新空間、激活了消費新活力。
當然,公園業態的創新探索,需要在公益屬性與商業開發間達致平衡。切不可因盲目尋求流量、挖掘商業價值而忽視了其原本的公益屬性,引發生態空間被破壞或造成擾民等問題,否則就是本末倒置,與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初衷背道而馳。此外,豐富公園業態還應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則,任何創新都應建立在自身資源稟賦基礎之上,這樣才能避免“千園一面”的同質化窠臼,展現獨特魅力與生命力,進而實現多方共贏。
公園新業態發展如何踐行以人為本并兼顧效益,實則也是對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重考驗。豐富公園業態,不應成為項目模式的簡單化拼盤,而應將其視作城市治理系統性升級的契機。在這一過程中,審慎處理好民生、文化、生態等多維度的內在關系,進而助力打造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當一座城市把獨好的風景留給市民,留給尋常生活,它才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也才擁有面向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經濟日報:把城市更新擺在更加突出位置
7月底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落實好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高質量開展城市更新。城市更新是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綜合性、系統性戰略行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表示,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必須把城市更新擺在更加突出位置【詳細】
十四屆人大十七次會議將舉行 國家公園法有看點
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將于9月8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進一步體現國家公園全民公益性、完善生態環境監測制度和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完善網絡在線仲裁制度【詳細】
公園正悄然打開城市新生活方式
當城市的天際線不斷被摩天大樓重塑,當生活的節奏被數字與效率所驅動,我們是否曾停下腳步,思考何為理想的城市生活?公園,這一片片鑲嵌于城市中的綠色瑰寶,正悄然成為解鎖城市新生活方式的關鍵【詳細】
2025世界設計之都大會9月下旬在上海舉行
由上海市政府主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主辦的2025世界設計之都大會(WDCC2025)定于9月25日至28日在滬舉行。除了主會場設在黃浦區之外,大會還在全市各區及海外多地舉辦聯動活動【詳細】